文 洪旖姍諮商心理師
最近媒體、輿論熱烈討論的性騷擾事件或是TalentRoots聯絡人管顧即將舉辦的【6月份】心理安適公益講座「培養出健康有自信的孩子:面對疑似霸凌事件」,我想這當中有個共通適用的概念叫做「心理界限」。所以,這次部落格我以「認識心理界限」為題,一方面讓大家認識什麼是「心理界限」,另一方面也學習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界限」。
什麼是「心理界限」?
簡單說「心理界限」就是每個人對「界限被侵犯」的容忍程度。我在這裡談的「界限」是指一個人(主體是我)與他人(客體是你或他)之間的身份或關係界限。當然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也有不同的界限,假設我的工作界限是早上9點上班、晚上7點下班,下班不處理公事,這就是我對工作時間的界限。但事實上,我在工作方面的界限可能沒那麼清楚,因為我愛工作或是責任心,也或許我比較容易緊張焦慮,所以,我希望事情可以做到我覺得完善的程度,那麼我對工作時間的界限可能就寬容一點,例如:早上9點半上線工作,晚上8點半下線工作。同樣的,每個人對人我關係和身份也有不同的界限。很多人都喜歡聽笑話,有些人也很會講笑話,但我想多數人並不喜歡聽他人在聚會中開黃腔,我們心裡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這個不舒服的感覺代表我們對聽人家開黃腔的心理界限,於是我們會有所因應,例如:忽略、走開、制止或不知所措的不動也不動。又好比上下班通勤時搭公車或捷運,有時候人多擠的像沙丁魚,但大多數的人也不喜歡有人借機對你毛手毛腳或貼著你站著或坐著,我們的身體會把經驗的感受傳到心理,於是心理感到不舒服就是我們對人我之間身體保持距離的心理界限,然後你可能會拿包包擋在人我之間或是用手抱胸或放在你覺得身體重要的部位為免被侵犯。再舉一個例子是我們和他人說話也會保持一定的距離,除了禮貌,也是心理對於安全距離的界限。但,你或許也會發現我們對於比較親近或是安全信任的人,像是伴侶/夫妻/爸媽,我們的心理界限也會寬一點或寬很多,但心理界限太寬或太緊也可能影響到我們和家人或伴侶/夫妻的依附/依戀關係,甚至帶來人我關係的衝突或糾結拉扯。不過當你認識到自己的心理界限不論是對性別、身體或關係,也要學著接納和尊重自己的心理界限,那些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心理界限也要適時表達讓身旁的人知曉。此外,學習尊重別人和你一樣也有自己的心理界限,這個心理界限沒有好壞對錯,它就是我們心理能容忍別人對自己的界限侵犯程度。
人我界限/家庭界限/職場界限
人我界限有身分的界限,包括「身體的/個人的空間、情感、自我的界限」,也有「家庭界限和工作/社會邊界」(黃薰儀譯, Gary Namie & Ruth Namie著, 2018)。在家庭的界限像是與家人關係的界限、家事分工的界限、家庭角色的界限;在職場的界限像是與主管/同事/部屬的關係界限、角色界限、工時投入的界限;與客戶和廠商在關係的界限和合作的界限等。這些不同的界限,通常在人與事的關係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用文字規範,像是訂定規章制度,但人是活的,我們遊走在人際之間,即便有文字規範,仍有可能有灰色的模糊地帶。人我關係談得是心理界限和心理距離,心理距離是我評估心理感受與他人親近程度和關係的距離。我認為心理界限和心理距離都是當事人主觀的認知和感受,也會因關係的親疏遠近而有所調整,有時也不容易具體描述。但我認為「尊重自己和他人」是人我關係建立與維繫的首要,不論我們認識多久,關係親疏遠近,了解自己和對方的心理界限,適時以口語或非口語表達自己能容許的心理界限也能幫助他人尊重自己並與之互動。謹守個人分際,避免超出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界限,安全信任的關係才能建立和維繫。
勇氣心理喚醒沈默與從眾
不論我們在校園也好、職場也罷,不適當的口語或非口語騷擾或霸凌,除了引發當事人心裡感到不舒服,有時候對旁觀者也有影響,除了可能的情緒反應,也可能在心裡留下陰影或創傷,就像目睹暴力事件,旁觀者也可能會擔心自己哪一天會不會像受暴者一樣或是自責為什麼當初膽小不敢挺身而出,又或是觀察誰比較有勢力,跟在旁邊比較能保護自己等。社會心理學提到的從眾行為很可能就是讓正義力量沈默的大眾,但凡只要有一個人有勇氣的挺身為弱勢發聲就可能喚醒沈默且不適當的從眾行為或息事寧人的漠視心態。
理解和回應就是同理
除了尊重人我關係的心理界限,我想再談眾所周知的「同理」。我認為「理解和回應對他人的心理界限的尊重」,就是「同理」。同理自己和他人心理界限的需要,不問「為什麼」,而是全然的接納,因為心理界限是一個人在人我關係主觀感到心理安全舒適的程度。心理界限不是非黑即白,也不談對或錯,就像每個人對身體的界限也不同,舉例來說,如果你對老師/同學/朋友的勾肩搭背感到不舒服,可能不是你不喜歡他,而是你不喜歡被人搭肩的感覺,那你就告訴他「我不喜歡被勾肩搭背的感覺」,當然你也可告訴他「我不是討厭你這個人,我只是不喜歡被勾肩搭背的感覺」。再舉個例子,當我們在親子或伴侶/夫妻關係衝突時,孩子或伴侶可能大聲說「別吵了!我需要安靜!」或「拜託你們可不可以給我空間!」,那他們可能就是需要一個實際或心理上能安靜不被打擾的空間,那我們需要聽懂、看見和理解對方的心理需求,然後回應尊重他的需求,等大家情緒平靜下來,再坐下來好好談談剛才我們的關係怎麼了。
自我覺察和關照心理界限
關於我的書寫和舉例不外乎就是想陪你一起認識「心理界限」,並學習自我覺察和關照自己的「心理界限」、「身體界限」和「關係界限」。愈了解自己愈有勇氣,勇敢的適時表達自己的心理界限,避免他人無心或有意的做出冒犯或違反倫常的情緒、想法和行為。
參考書籍:「你不是活該被欺侮,是你人太好」, 黃薰儀譯, Gary Namie & Ruth Namie著, 2018。
關鍵字 #心理界限 #心理距離 #尊重 #理解與回應是同理 #心理安適 #心理諮詢
Copyright © TalentRoots 2023版權所有
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官網 https://www.talentroots.com.tw/
LINE官方帳號募集中 @307liniz
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YouTube頻道https://reurl.cc/GerGxG
如果你對創造性藝術有興趣,想透過藝術療癒談自己遇到的工作與生活困擾,歡迎預約諮詢
洪旖姍 / 心理諮詢顧問(https://www.talentroots.com.tw/team-susan-hung )
如果你正為人際關係、人際衝突、情緒勒索、情緒困擾、職場霸凌、工作壓力、子女教養、換工作、中年危機、求職、復職、中高齡再就業等困擾,TalentRoots聯絡人諮詢顧問傾聽陪伴你找到心理安適。諮詢預約https://reurl.cc/vm10o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