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洪旖姍 諮商心理師/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親師諮詢師
昨(7/13)晚很榮幸受邀危機安適公益講座,主講「如何在社群媒體訊息中自我覺察情緒與處遇」,因為準備這個講座也幫助我查找相關資料、閱讀和歸納整理並從中學習,所以,再一次的經驗和見證助人之前先自助。這次部落格文章除了分享講座內容讓有興趣學習的朋友或回看學習的參與者自主學習,也分享我的學習重點。
現代人生活在「滑時代」
首先,社群媒體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醒著的時候總是三不五時的滑手機、滑平板、滑筆電或滑螢幕,說我們現代人生活在「滑時代」真的一點也不誇張!
「以使用者為主體」來看社群媒體使用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有些專家或媒體報導會以「使用時間多寡」來看社群媒體使用的黏著度和網路成癮,但也有專家呼籲跳脫社群媒體「使用時間多寡」來看網路成癮。不同論述的擁護者也有不同的研究支持依據,而我經過正反意見或不相關的研究結果學習得到一個不同的視角,那就是「以使用者為主體」來看社群媒體使用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根據Jarman 等人(2021)研究發現不同的使用動機有不同結果,例如:為了資訊分享而使用社群媒體,則社群媒體使用與身體滿意度有正相關;但如果是為了逃避現實、外表回饋等使用社群媒體,則與身體滿意、幸福感有負相關(參考資料:鄭曉楓,教育心理學報,2023,54 卷,3 期,663–684 頁,https://doi.org/10.6251/BEP.202303_54(3).0007)。所以,不是單從使用時間就能論斷網路成癮或社群媒體使用對心理健康帶來的正負向影響。
「網路成癮」還是「刺激改變行為」?
對我來說第二個有趣的學習是從什麼角度看「網路成癮」這件事,從心理健康、兒童成長與發展、工作與生活平衡等,倡議健康的醫事人員、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可能都會呼籲避免社群媒體使用過度而影響規律的作息和心理健康。可是,商業利益為先的廣告、行銷等大型媒體數據公司則積極的透過演算法和大數據分析人們的使用者行為,然後透過刺激物改變行為,他們不會倡議「小心網路成癮」,因為他們的目的和我們的目的不同。他們想方設法的以商業包裝的手法用「刺激改變行為」來替代「網路成癮」的論述,並且在我們使用社群媒體時,上下左右時不時置入視覺或文字或影音的廣告,刺激你、引發你的興趣去注意,去點閱,進而瀏覽然後行使最後的動作—就是購買行為,這樣他們想透過廣告行銷要達到使用者購買的目的就完成了。所以,形容我們生活在虛擬的斯金納箱(以前是用於研究動物行為的實驗室,以 BF Skinner 命名),也滿寫實的。(參考資料:社群媒體如何試圖操縱你的思想, 菲爾·埃伯索爾, 2018, https://reurl.cc/lQOev6)那我們要說他們廣告行銷的手法高招還是要說我們人類的注意力很容易受這些外在文字或視覺及聲光的刺激所吸引進而影響或改變我們的行為。
等一個「人」,還是等一個「回應」?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社群媒體使用對我們健康的影響。當然我也同意使用網路、社群媒體的時間愈多而忽略了休息,會影響我們的視力,而我們的坐姿維持很長的時間動也不動,脊椎也會受影響,可能會椎間盤突出,也可能頸椎受傷,還有可能五十肩或腕道受傷,並且也可能有損心理健康,因為我們可能過度的關注所發的文或訊息有多少人按讚或給愛心,我們可能也把別人對我們的關注和回應看得高於自我價值,久而久之,我們漸漸的失去自我價值和自我認同。講座也提到我們在社群媒體的使用和關注,到底我們是在等一個「人」,還是等一個「回應」?有些人沈迷在交友軟體,可能不是等真愛,而是等有誰回應我,有人回應我表示我有被在乎、我重要,但卻沒有勇氣在真實的社交關係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支持與關心。
恐懼才是網路渲染力最強的情緒
最後,社群媒體有許多的新聞或資訊報導也會引發人們不同的情緒反應,原因之一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不同的人會對什麼訊息有什麼情緒反應也不同,原因之二是有些社群媒體會利用人們的恐懼渲染你的情緒,但偏偏很多人沒有意識的自我覺察,不知不覺就被社群媒體給利用了。像是選戰的時候,不少候選陣營就會用恐懼渲染民眾的情緒。為什麼恐懼的散佈如此快速?根據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8542)的報導,在2014年,當伊波拉病情爆發之時,現為美國南加大電腦科學家的法雷拉(Emilio Ferrara),寫了一個電腦程式追蹤推特上關於伊波拉病情的推文,以及這些推文的情緒狀態。法雷拉分析他的程式後發現,充滿恐懼情緒的推文,被分享的速度是平均的兩倍以上。他說,「恐懼的傳播速度,比其他的情緒還要更快也更廣。」法雷拉的發現符合社會心理學家的理論,也就是恐懼心理是造成集體歇斯底里現象的主因。
「如何在社群媒體訊息中自我覺察情緒與處遇」?
講座內容也提到如何突圍假新聞、假訊息,以及情緒的調節與管理,你若有興趣自主學習,歡迎觀看TalentRoots聯絡人管顧的學習頻道(https://youtu.be/LjcwbXXDN_o)。那我來總結一下我的學習「如何在社群媒體訊息中自我覺察情緒與處遇」?
首先,有意識的使用社群媒體,辨識「成癮」或「刺激-改變行為」;
第二,學習辦識假訊息/假新聞,停止轉傳/分享;
第三,有意識的覺察當你接觸哪些社群媒體訊息會帶來正向情緒還是負向情緒;
第四,覺察面對這些負向情緒,你過去都怎麼因應,如果過去的因應方式會讓你的情緒延宕,甚至影響心情好幾天,那麼你可以思考改變情緒因應的方式:
• 找有趣的事或去運動,分心/轉移注意力
• 分心/轉移注意力比你一直自我關注/反芻那些悲傷或憤怒的原因和結果更有效,而且會緩和你的負向情緒
最後,等過一段時間,心情平穩,再自我探索或找心理專家協助你找出是什麼核心的信念或價值系統被那些社群訊息給擊中,而引發你有情緒反應,特別是負向情緒引發你陷入負向思考-行動的迴圈。
Copyright © TalentRoots 2024版權所有
TalentRoots聯絡人管顧近期講座/活動如下,歡迎報名參加或轉貼分享!
8月的心理安適公益講座【老爸的俗女養成記】
有人說,孩子永遠是父母心中最柔軟的那一塊,誠然無誤!但隨著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究竟該如何拿得起、放得下?如何與孩子、與自己和諧共處?我不得不說,親子教養是一場比工作職場更難的人生修鍊!對一個服務於高科技業20 年,驀然轉業念諮商的中年大叔,除了本就迫在眉睫的中年危機之外,學習親子教養的方法也是我當初很重要的起心動念。邀請您,與我一起探究其中甘苦,與您分享我的體會、收穫以及反思。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6QuGYsG2eg9hevmQ6
【45+】四場視訊講座
人生45+是最有產值且最精華的階段,但也常常是讓我們心裡容易感到空虛和徬徨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何在的時刻,當然這個階段也來得正是時候,讓我們重新認識和重新建構【我是誰】,如果能在此階段發現人生的使命與價值或領悟生命的意義與力量的話,將能帶我繼續迎向有意義、有價值且有力量的人生。
【45+】四場講座分別是9/21(六)20:00主題是【如何翻越中年危機這座高山】、9/28(六)20:00主題是【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10/19(六)20:00主題是【中年危機的面具與陰影】 和10/26(六) 20:00主題是【尋找內在整合的契機】,鼓勵和歡迎有興趣【45+】的朋友,可以同時報名由周土傑諮商心理師主講的8月的心理安適公益講座【老爸的俗女養成記】和【45+】,共五場講座。
【勇氣人生 --不完美的力量】週六20:00視訊講座
第三講 7/20(六)20:00~21:00【面對挑戰或挫折,我是「任性」還是「韌性」?】
第四講 8/3(六)20:00~21:00【我要一直待在自卑的象牙塔,還是我可以有別的選擇?】
第2期【阿德勒愛的鼓勵家長團體】
大部分的我們都是從有小孩開始學著當父母,也從父母的教養模式中潛移默化的承襲和發展自己的教養模式,我們打從心裡想當個「 好爸爸」和「好媽媽」,但卻在為人父母和養兒育女的路上跌跌撞撞,然而阿德勒心理學鼓勵我們學習「接納不完美的勇氣」並且學習安適 。
「阿德勒愛的鼓勵家長團體」的設計以阿德勒心理學為架構,讓我們在團體中學習如何「成為(being)一個爸爸或媽媽,而不是做為(doing)一個爸爸或媽媽 」,透過阿德勒心理學的引導,催化我們學習和分享怎麼用愛與鼓勵在教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充滿希望和勇氣。
歡迎家有5~12歲兒童的家長報名參加!在這裡,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教養中,用愛與鼓勵為孩子的成長注入更多希望與勇氣,讓我們成為孩子信任連結的安全堡壘。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14biPm5YAUizmQC3A
【正念藝術療育—自我關照工作坊】
正念藝術創作就像把自己丟到大自然裡吸收芬多精,而我卻是在藝術媒材和專注的創作中得到無形的自我療癒,這療癒因子就像大自然的芬多精!如果你也想透過正念藝術來關照在工作與生活忙碌、感到壓力或焦慮的自己,鼓勵你來參加「正念藝術療育—自我關照工作坊」學習自我覺察與自我照顧。你可以按個人需要報名團體工作坊或個別工作坊。
【2024年工作者協助方案預約】https://forms.gle/S7P2LMDgnBkD4qky9
【心理安適諮詢預約】https://forms.gle/B4g9cvfaHfFMTfCU8
其他資訊
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官網 https://www.talentroots.com.tw/
LINE官方帳號募集中 @307liniz
TalentRoots聯絡人管理顧問YouTube頻道 https://reurl.cc/GerGxG
Comentários